資深法醫副教授馬宣立:不同意陳彥霖是溺水致死

資深法醫不同意溺斃結論 指驗屍無檢測體內有否藻類

李毓樺醫生

【聆訊第7天】

參與反送中集會的15歲職訓局青年書院女生陳彥霖,去年9月底離奇赤裸浮屍海面,警方及後指死因無可疑。死因庭今繼續研訊,醫管局代表今引述資深法醫兼港大病理學副教授馬宣立的專家報告,內容提到不同意彥霖可能溺水致死的說法。報告指出,若死者入水前有呼吸功能,水中的藻類會進入其肺部及血管;但負責解剖遺體的法醫承認,未有抽取相關樣本檢驗,因香港水域沒有藻類。

政府高級化驗師李詠文博士今供稱,她於去年9月26日化驗彥霖的指甲樣本,以檢查是否有殘餘的衣物纖維,以便保存或作證據之用,結果李未能從彥霖身上發現任何衣物纖維。李解釋指一般屍體發現案,化驗師均會進行衣物纖維化驗,避免纖維在進行下一步檢驗時流失;若案件有鎖定的嫌疑人,化驗所便會將死者及嫌疑人的衣物纖維進行對比。

未能在遺體上找到任何纖維

死因研訊主任問李,彥霖身上的衣物纖維是否有可能被水沖走,導致化驗時未能在其身上找到任何纖維。李回應指,畢竟彥霖曾長時間浸於水中,故的確有這個可能性。死因裁判官高偉雄亦問到,若死者曾經遭受暴力對待或[性·侵],而死者曾經反抗,按常理死者的指甲以及其他身體部位是否會殘留衣物纖維;李同意此說,但強調即使未能在死者身上找到任何纖維,也不代表沒有事情發生。

衞生署法醫李毓樺則供稱,屍體於去年9月22日撈獲當日送往域多利公眾殮房,他當時是實習法醫,他同月24日在上司資深法醫賴世澤的監督下,在域多利驗屍,其後共同撰寫解剖報告。據表面觀察,死者中等身材,身高160釐米、體重為55公斤,黑髮長30釐米、末端染金,屍體呈初度至中度腐爛,臉部、軀幹上半身有紅斑及綠斑,全身有脫皮情況,而且背部皮下組織發紅,與身體腐爛後呈現的狀況脗合。

此外,死者面容發脹、眼睛突出,外[生.殖.器]與肛門沒有傷痕,手腳因長期浸水而皺皮,但身體沒有蛆蟲、蟲蛋或蟲殼。頭部開始腐爛,頭皮沒傷痕、頭骨沒破裂,沒有腦出血,亦沒有任何病變。此外,肋骨沒折斷,舌頭及嘴唇沒受傷。

認為死因「不確定」 惟遇溺是可能死因

經解剖後,他發現屍體的右胸腔有50毫升紅色腐爛液體,左胸腔則有550毫升;[生.殖.器]沒發現,處女膜沒明顯傷勢。此外,其心臟、大動脈、腎、肝臟及脾臟腐爛,但沒特別發現。

從腐爛程度估計,屍體於炎熱天氣下浸水,故推斷撈獲屍體時,彥霖已死去兩至三日,並於9月19日、即她失蹤後一日內死亡。報告特別指出,雖然死者[私.處]沒傷勢,但不代表其死前沒受到[性·侵],因為[性·侵]未必會製造傷痕。

由於屍體沒明顯疾病或致命傷勢,亦沒有防衞性傷勢、骨折、顱內出血或內出血情況,加上已經腐爛,無法找出可解釋死亡的明顯原因,故認為死因是「不確定」。惟由於屍體從海中打撈,而解剖結果與遇溺脗合,故排除其他可能性原因後,認為遇溺是可能死因,但不能完全確定。但報告明言,由於屍體已腐爛、沒有血液,或會掩蓋細微瘀傷,故不知死者為何全裸,亦無法判斷其下水的時間及原因。

資深法醫不同意遇溺結論 可憑藻類檢測入水前呼吸循環

醫管局代表大狀馮國礎質疑,李在資深法醫陪同下進行解剖,其間警方鑑證科人員共拍攝了28張相,為何卻沒有拍攝屍體的肺及胃。李回應指,因屍肺沒有腫脹,且腐爛程度達輕度至中度,他認為沒有特別,故沒要求拍攝。

馮及後引述資深法醫兼港大病理學副教授馬宣立的專家報告,當中明言不同意彥霖可能溺水致死的說法。報告指出,若死者入水前有呼吸功能,水中的藻類會進入其肺部及血管,李同意。

質疑未有抽取腎臟樣本測藻類 法醫:香港無藻類

馮質疑,即使屍體因腐壞而未能抽取血液樣本,但藻類會同時進入腎臟及骨髓,若檢取相關樣本檢驗,便可知道死者入水前有否血液及呼吸循環。李回應指,香港沒有藻類,亦不知其種類。馮聞言質疑,「冇就冇,講咩種類?所以你話香港冇藻類?」李表示,法醫科於多年前曾在本港水域嘗試尋找,但找不到矽藻,故解剖時一般不會檢驗,「都係我入行之前嘅事,所以一路以嚟斷定一個人有冇遇溺,都冇用到矽藻方法。」

研訊主任亦引述馬教授的報告,指若果死者遇溺,其兩邊胸腔內液體的份量應相若,為何屍體兩邊胸腔內的紅色腐液相差達500毫升;馮亦質疑差異太大。李解釋稱,屍體腐化分解後變成液體,加上水流進身體,都有可能導致胸腔積水;而由於兩邊胸腔的腐爛程度不同,左肺或因腐爛得較快,因而分解出較多液體。

研訊主任:若溺斃胃部不應只有10毫升液體

研訊主任續問,死者左胸腔有多達550毫升液體,是否可能因遇溺造成。李表示「不一定」,並重申因屍體已在水中浸泡一段時間,液體有機會因腐爛而造成,或者由外流入。惟李直言,若液體全由外部流入,則無法解釋有關差異。

研訊主任質疑若死者是溺斃,屍體胃部不應僅有10毫升澱粉狀液體。李稱根據經驗,遇溺死者的肺及胃均會入水,但文獻亦有寫明,不同個案的情況各有不同,視乎死者下水時括約肌有否放鬆讓水流入,因遇溺者不一定會飲水入胃,惟他手上並沒相關數據。他又指,判斷死者是否遇溺,一般除了觀察其胃部外,還會留意其氣管及肺部,再比較環境證據。

【案件編號:CCDI870/19】

source:  appledaily

以上為backup 及轉載用途


用戶評論

2023/3/28 13:08:1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