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imon從事戶外品牌市場管理的工作,6年前拿著工作簽證,隻身漂洋到東京。在2018年頭經朋友Amy及Ken的協助,深思熟慮下投資200萬港元,興建理想的窩居。100萬地皮的面積相對較細,只有大約300呎,土地一半面積150呎可以起樓,位於東京23區內的杉並區邊沿,距離涉穀只有25分鐘車程。由於高度限制在10米內,建築師特意把整個房子沉低,一般房子地基距離地平線足足有1米,地基貼地可以在高度上限偷取更多空間,原本只有兩層樓高的建築物,偷高半層形成小閣樓擺放雜物。Simon把窩居名為Black House,全黑設計簡約得來不失霸氣,二樓有一個小露臺,冷氣機及熱水爐也收藏在屋子背部位置。相比起鄰居的房子,Black House只有3.8米闊度,深度不足7米,是一間迷你窩居。
「在香港買樓已經很困難,小時候也沒有想過起樓,來到日本初時聽到起樓,覺得很有趣,不知道原來起樓可以這樣近。 」Simon直言,起樓好像生小孩一樣,由計劃到落成花了一年時間,綜合三次租樓經驗的優點缺點,讓自己瞭解甚麼才是日常生活的中心,設計最適合自己想法的住所。特別是迷你樓沒有太多收納空間,雜物也不可以放太多。一樓的大廳走美式工業風格,不過成本有限,木紋質地的牆身是牆紙,石屎磚是膠板。Simon喜歡週末與朋友食飯飲酒,特意在窗臺位置設計一個3.6米闊乘1.2米高的酒架擺放酒藏,更找來日本工匠職人度身訂做一個木製長飯桌;二樓設計成私人空間,主要用來放鬆看書、聽歌看電影;三樓是小型閣樓,擺放雜物。全屋也套備智能傢俱,直接用手機程式調控屋內的燈光、防盜裝置等。空間不大,適合1人生活,朋友或可短暫寄居幾天,假如2人入住就會有小小壓迫感。
「200萬在香港可以做甚麼?」Simon反問。全數用作首期買樓也不知道是否足夠,Simon在日本工作一段時間,資產收入穩定,結果銀行批了80%按揭,首期只要40萬,月供大約7,000港元,相信大部份打工仔也可以負擔這個價錢。不過在日本生活看似美好,有一些潛規則也要留意。Simon解釋:「日本是一個講求關係的民族,他們不希望與其他人發生爭執,同鄰居打好關係至為重要,所以入住前特意帶來香港曲奇餅做手信,逐家逐戶拜訪打招呼。」另外,垃圾分類也是一門學問,日本人把垃圾分為可燃垃圾、不可燃垃圾,每天垃圾車回收不同類型垃圾,太多垃圾也有機會不回收。
Travel Memo
機票:Jetstar提供直航來回香港及東京成田機場,單程機票港幣約798元起(不包括機場稅、燃油附加費和其他額外收費)
簽證:持特區護照免簽證停留90天
匯率:100日圓兌約7.3港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