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少遊戲都會設有收費道具或抽獎功能,以增加玩家遊玩的滿足感。
有團體指,這種付費購買遊戲道具的「課金」行為與賭博類似,
可以成癮,甚至造成財務問題。
29歲的阿源(化名)擁有大專學歷,從事技術性職業。
他在約數年前開始用手機遊玩一款角色扮演遊戲,
起初僅付少許錢購買道具和抽新角色等,
但後來發覺付費不用花大量時間為角色升級,「課金買時間仲好啲」,
便愈來愈沉迷。他付費的次數以愈來愈多,嚴重時每晚都會「課金」,
最誇張試過一晚花掉了逾1萬元。
在一次收到信用卡月結單時,他才發現自己一年來花了近14萬元玩遊戲,
超出自己經濟能力;為了還債,他更圖藉賭足球「以小搏大」,
最終債務滾大至近20萬元,
被家人發現後才在去年9月向路德會青亮中心的戒賭熱線求助。
協助阿源的路德會青亮中心主任周雅瑩表示,
賭博的定義是一個人會將金錢投放入一個活動,
該活動有時限,而且結果是不可預知的,
遊戲中以付費型式抽獎,換取角色或道具,也是一個賭博的過程。
她稱,阿源起初能夠從角色升級強化中取得滿足感,
亦可以拉近與一同遊玩的朋友間距離,漸漸對於角色和獎賞的要求增多,
故投放更多金錢,演變成癮。阿源曾形容抽獎「就好似玩老虎機一樣」,
像賭博般有「下次就會贏」的感覺;他曾迫自己停止玩遊戲,
但出現「脫癮」徵狀,包括情緒低落和暴躁。
她續指,阿源在求助後決定刪除遊戲及將專注力放在工作上,
從中發現自己需要成就及滿足感,上司見他表現好,
曾讚賞他和安排新工作,令他成功戒除「課金」癮。
他現在仍有玩遊戲,但已停止「課金」,
亦解除了遊戲與信用卡綁定,不能直接課金。
北區青年商會聯同路德會青亮中心、
明愛專上學院湯羅鳳賢社會科學院在3至6月期間訪問410名有付費「課金」玩遊戲的15至40歲青年,
發現42.7%受訪者每月都會「課金」,平均花費2141元,
更有1%人「課金」達到10萬元以上。
調查又引用美國精神醫學學會的量表,
發現達93.7%受訪者可被介定為不同程度的網絡遊戲失調。
另外,有1成受訪者可被介定為不同程度的賭博失調。
明愛專上學院湯羅鳳賢社會科學院鍾綺霞博士建議,
家長、老師及社工應及早識別打機及「課金」成癮問題,
提供協助。家長更應灌輸正確的理財觀念及訓練,
或可以與子女一同打機,以跟進著他們情況。
而玩家應提升財務管理能力,例如解除綁定信用卡,
設定每月「課金」及遊玩時間上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