胡亂進行健康檢查弊多於利-《選擇》月刊第419期
2011年9月15日
近年,不少市民主動前往接受健康檢查,
希望及早發現隱疾。
市面上的身體檢查套餐,
一般透過電話、郵寄單張、報刊廣告或團購網站作推廣。
所提供的檢查計劃林林總總,
所謂「標準」或「特惠」的套餐一般包括血液、尿液測試、心電圖等;
以至「特級」或「尊貴」套餐,
包括腫瘤指標、醫學圖像檢查,
如「X光」、「超聲波」以及「電腦掃描」等。
消費者委員會在檢視坊間十多個健康檢查套餐時發現,
套餐的收費介乎港幣188元至7,000元不等,
但不是每個套餐都有專業醫護人員提供專業意見或醫療跟進。
有部分套餐以化驗項目眾多招徠,
令套餐看上去更划算:
有套餐的宣傳單張把「全血球計算」的單項化驗,
「分拆」為十個化驗細項,
另有機構則僅以單項列出;
也有公司標榜一個港幣188元的套餐有47項化驗。
調查又顯示,
部分檢查項目對一些沒有特定病徵的人士毫無作用,
而且浪費金錢。
例如一些「血液檢查」常見的項目,
如「全血液測試」中的「紅血球數量」、
「血球積壓量」或「風濕性疾病血液測試」,
對於沒有患貧血或出現風濕性疾病相關病徵的人士並無意義,
亦無助診斷。
此外,「血液含鈣量測試」亦無助診斷骨質疏鬆症,
因為血液含鈣量與骨質密度並無直接關係。
不少健康檢查套餐包括「腫瘤指標檢查」,
但化驗結果可受多種因素影響,
消費者應諮詢醫生意見,
綜合其臨床判斷以得出恰當的健康評估。
腫瘤指標數值一般是用來輔助診斷及觀察癌症康復進度,
並非合適的癌症普查工具。
事實上,
腫瘤指標在癌症初期未必明顯提升,
而一些良性疾病亦可能令指標增加。
另外,
以檢驗前列腺癌為例,
於「前列腺特異抗原」(PSA)指標增加的男士當中,
四分之三並沒有患上前列腺癌(即「假陽性」)。
不必要的健康檢查不但浪費時間和金錢,
更可能對身體造成傷害。
例如X光和電腦掃描在檢測過程中所產生的輻射屬致癌因素,
可導致不孕和基因突變,
後者會增加生畸胎的風險。
消費者在參加這類檢查前應徵詢醫生意見。
香港醫學會認為,
未有足夠證據顯示,
下述的檢查套餐所包含的項目,
對及早發現隱疾會有效益,
包括「全血球計算/全血像/全血液測試」、「血球沉降率」、「類風濕性因數」、「肝功能」、「腎功能」、「甲狀腺素」、「尿酸」、「小便常規」、「大便常規(對普查腸癌或許有幫助的「大便隱血」檢測除外)」和「肺功能測試」等。
至今一些已被證實為有效預防疾病及發現隱疾的體檢,
專家建議市民應定期接受,
例如定期進行「子宮頸細胞檢查」,
可有效預防子宮頸癌,
而量度血壓對檢測高血壓和心臟病有幫助。
消委會由2009年至2011年7月,
共接獲28宗與驗身服務有關的投訴個案,
主要涉及推銷手法及服務質素。
消委會建議消費者在選擇體檢套餐時,
不應單憑推銷員的推介或套餐所包含檢查項目數量作決定,
項目越多不一定是越好。